
1、我一直很担心,社交网络的幽默会在耗尽于雾霾这个议题上,公众不断创作和传播那些充满自我嗤笑的机灵段子,终有一日会走到味同嚼蜡的尽头,连刻薄都所剩无几。
2、只要“利用雾霾反党”这个结论仍然在世一日,你就理应明白,它不是一个环境问题,也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3、吸霾有害,只是并非立即见效,但是过问政治,则会马上遭到棒击——两条安全线的远近,一目了然。文人痛斥同胞“麻木不仁”只是书墨写意式的痛快,一颗子弹之所以能够劫持数十倍的人质,因为勇气与风险呈正比,牺牲与愚蠢乃同义。
4、“APEC蓝”已经证实,政府拥有治理雾霾的能力,有能力而不使用,唯有缺少意愿方能解释。或者换句话说,有些利益的地位,高于国民健康利益的地位。就像《动物庄园》里的名句:“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5、生于中国,必然不会对此感到陌生,我们信奉,不仅主权高于人权,还有很多事物也高于人权,比如伟大领袖,比如集体财产,比如祖国荣誉,只要这些事物遭遇威胁,我们都有义务献上性命去拼死维护。
6、亦有很多可爱的市民,会以极高的觉悟为此寻求解释:雾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这是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痛苦,“先污染、后治理”是唯一出路。姑且不论上述表达的论据是否正确,就逻辑而言,前人趟水不顺于是造桥,后人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不是捍卫立场,而是亵渎智慧。按此逻辑,是不是也要去非洲大陆运些黑奴回来重演历史?
7、治理雾霾是否需要代价?当然需要。但是因此就替全体公民统一口径“你们肯定无法承受因为调整工业结构而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就是一个纯粹伪命题式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没有选票机制的情况下,所有推理都只能以假设形式存在,求证即违法。
8、何况,容忍雾霾并非不须承担成本:佩戴口罩是硬性成本,接受口罩的不适感是软性成本;购买空气净化剂是硬性成本,忍受风噪及闷气是软性成本;加装新风系统是硬性成本,干扰室内控温效果是软性成本;新增治疗呼吸道疾病是硬性成本,被相关症状干扰生活是软性成本……迭加起来,算式复杂。
9、政府的尴尬在于,它不得不承认雾霾的存在,却很难承认雾霾的危害,因为后者意味着某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政府机构的“温馨提醒”——如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开车上路等——却不会有着“教人如何正确佩戴口罩”这样真正直指荒诞的教程。所以即使雾霾爆表,路上行人不戴口罩者依旧居多,戴口罩的里面,使用纱布、棉布甚至绒布口罩的亦不在少数,如同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10、在达尔文世界,设法活得比别人好是唯一的胜利标准,就像羚羊并不是要跑过猎豹,而是要让其他羚羊成为最后一名从而获得脱身机会。简单来说,政治立场无与伦比的正确,才可能得到既得利益者的身份认证;刀俎上的鱼肉们,只配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