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中的“杜拉拉”们 |
2010/6/6 来源:商报评论 |
|
前段时间,由法国上海领事馆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中法精英班的面试正式在同济中法中心举行。这个班招生的对象是上海所有高校的研究生,从众多的申请者中选拔20多人,由法方出资进行一年半的法语及文化的培训,优秀者以后还可到法国攻读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博士。
应该说,无论是参加面试的中法双方的人员还是参加面试的申请者都十分认真,可从我的感觉来看,面试的结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从每次申请者面试结束离开后,两个法方人员的困惑的神情和对其的评价中,同样可以看出他们的失望之情。因为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确无法令人满意。首先就是他们的外语水平不尽如人意,除了几个本来就是外语系毕业的人外,申请者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有好几个申请者在自我介绍完毕后,都要求用中文回答问题。其次,就是虽然申请者都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但人文素养不仅不高,甚至还很糟糕。比如,当法方人员请一个学国际关系的研究生谈谈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的时候,他居然一无所知,而当其问另一个申请者最喜欢的文学名著是什么的时候,那个女研究生的答案竟然是《杜拉拉升职记》,因为对这个“名著”一无所知,法方人员只得面面相觑把头转向了我。尽管我从未看过这本流行的职场小说,也只好勉强和另一个中方人员一起向他们解释了一下这本读物的情况。坦率地说,作为中方的面试人员,我对我们的研究生在面试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素养不仅不满意,还感到羞愧。
但是,更出人意料的是,在面试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凡是本科并非就读于所谓名校的考生,人文素养反而比较好,但外语水平大都比较差。而本科就读于名校的考生,则相反,那就是外语普遍比较好,但是其人文知识却非常欠缺。前述的那两个申请者就是来自沪上名校的研究生。这说明,相比一般的学校,我们的名校的职业训练显然已是“技高一筹”。而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名校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职校”,学生在这些学校读书,所受到的训练更多的是职业的培训而非综合素质的养成。而那些并非名校的学校虽然在外语等和就业密切相关的技能的训练不佳,却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有所加强,这可能是个意外之喜。这些年来,常有人将研究生素质的下降归之于生源素质的下降,尤其是归因于本科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太多导致,但从这次面试中看出,除了外语外,那些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并不像名校出身的研究生那么差,相反,倒是名校出身的研究生需要好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了。否则,就不会出现学国际政治的却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无所知的研究生,和这种“杜拉拉”报考中法精英班的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就可松一口气。因为仅从这次的面试就可看出,无论本科是名校出身还是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他们的素质都不能尽如人意。而且,他们都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与人们对研究生的期许相符合,本人也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更有潜力和希望。 |
|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日照招聘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